拉萨中心的中心:八廓街与大昭寺
翻开拉萨地图,就能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几乎就是围绕大昭寺建立起来的。
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大昭寺,有着一长串传奇的故事。
西藏各教派均尊奉松赞干布赞普为吐蕃王朝的创始人,而松赞干布皈依佛门是受其来自尼婆罗(即尼泊尔)和唐朝王后的影响。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进藏的时候,带来释迦牟尼8岁等身不动金刚像;唐朝的文成公主则带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进藏,据说是经唐太宗恩准的。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专门修建了小昭寺,供奉12岁等身佛像。随后又为赤尊公主修建大昭寺。
据说释迦牟尼生前,其弟子为他塑了三尊等身像,分别是8岁、12岁和30岁的等身像。30岁的等身像在天竺战乱时被天竺虔诚的信徒秘密送上大帆船,想通过海运送往他乡供奉,不料遇风暴沉没于南印度洋。
据史料记载,在松赞干布为拉萨幻显神殿(大昭寺前身)举行盛大开光庆典时,文成公主对大臣那阐布交代:“我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需挪个地方安立。迁移此像时……由南门进入拉萨幻显神殿,把金像藏在神殿的一间护房中,然后在护房的门上画上文殊菩萨像。适当的时候,自有胆识超群之士会把它发掘出来的。与此同时,请把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迁移安立到惹冒切寺。这样一来,久而久之,汉人们就会对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有如高悬虚空的明月,想得到也得不到了。”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发生战乱,并进入灭佛期。据说,当时有高僧和贵族担心小昭寺的12岁等身佛像被毁,便真的偷偷将之转移至大昭寺,藏于密墙。直到唐中宗时的金城公主进藏,查询12岁等身佛像的下落,才将佛像起出,就地供奉于大昭寺。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也遵嘱安立在小昭寺,后拦腰被毁,修复后仍供奉在小昭寺。
大昭寺里这尊完整的佛祖12岁等身像,自然成为信众心目中的上上珍品。
大昭寺一般上午接待信众,信众朝拜,无需购门票,下午才接待游客。6月23日一早,我们来到大昭寺,门前遍布磕长头的信众,满耳都是此起彼伏“刷刷刷刷”的扑地声,寺门前的石板也被信众们的身体擦得锃亮。给我们担任解说的喇嘛普通话讲得不错,他说,到西藏来的人,最向往的地方首选就是大昭寺,特别是要叩拜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
文革时,大昭寺幸亏有解放军进驻,撵走武斗的造反派,才幸免于难。
围绕大昭寺的环型集市街道,就是著名的八廓街(八廓街经常被误说成八角街)。
拉萨城市的中心即是八廓街。八廓街呈六边型,以大昭寺为中心,其实是一条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有两公里长,后来才逐渐有了店铺和小摊贩。
据说,过去,八廓街两边的房子都是带天井的的藏式楼房。现在看到的都是经过改造的新式楼房,楼层不高,一楼为门面,经营工艺品、藏药和珠宝首饰等。街道中央有统一修建的开放式摊棚,满是各种玛瑙、骨质、木质、银和藏银做的的项链、手链,戒指、手镯等,还有法号、香炉、藏刀等,和藏民在北京摆的地摊上的差不多。我买了两条项链和两只手链,开价是80元,实际最后一共花了25元。一只镀铜的法号,开价118元,最终60元成交,如果还有耐心,我感觉应该还有讲价的余地。
不时有沿街兜售商品的藏民过来,直接把手链往你手上戴,或把藏刀往客人腰带上挂,然后神秘兮兮用不标准的汉语小声说:“这个,很好,买一个!”即使客人说了不要,他还会紧贴着你跟着走,不停地说“买一个”。幸亏我们人多,要不还真有些害怕呢!
到西藏,一般都会买点冬虫夏草和藏红花等藏药。其实,西藏并不产这些药材,大多是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锡金弄过来的,我们在亚东就见过这种交易。刚从地里挖出还带着湿泥的虫草,在亚东下司马镇上买,最低可到5元一根,而在拉萨,一般一根最低也得在10元以上。我想买点藏红花,前一天在八廓街的一家药店,砍了半天价,才以每盒25元买下;不曾想,第二天在街中间的摊棚上买,一开价就是每盒15元!
看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入,拉萨的集市,也都和内地差不多了!
老实说,这一路,参观的寺庙太多,好多介绍都快记不住了。我问做解说的喇嘛有没有介绍大昭寺的文字资料,他看了我一眼,很爽快地答应说:“有,等一会儿送你一本书!”临离开大昭寺的时候,小喇嘛专门叫住我,拿出一本书,并借我的笔在上面写了一行藏文,然后写了两行汉文“破除迷信 弘扬佛法”,落款“拉萨大昭寺”,书名为《西藏的观世音》。
我如获至宝,不停地言谢,竟然忘了问小喇嘛的大名。等想再打问,他已转身消失在寺庙间。
藏区“普陀山”——布达拉宫
提起西藏,相信绝大多数人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形象,就是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名片,布达拉宫是当之无愧的。
布达拉宫坐落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在拉萨河谷,金顶红白墙的布达拉宫是最雄伟壮观、引人注目的。布达拉宫,是藏语从梵语“普陀洛伽”的音译,意为“普陀山”。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30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为王宫,作为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遭冷落。
公元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教合一地方政权,拉萨再度成为西藏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的中心。五世达赖喇嘛于1645年决定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将行政办公地由哲蚌寺移至白宫。布达拉宫从此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及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999间宫室,主楼红宫高115.703米,具有宫殿、灵塔殿、大殿、佛殿、经堂、重要职能机构办公处、僧官学校、僧舍、庭院、回廊等诸多功能的巨型宫堡;宫内珍藏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约7万余件、典籍6万余函卷(部)。
布达拉宫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宗教意义上的红宫,世俗意义上的白宫和山下的“雪村”。进入布达拉宫外宫墙,为密集的“雪村”,是下层喇嘛和奴隶的居所;往上,为噶厦政府机构、藏军司令部、监狱等所在地;再往上,为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居住的白宫;最顶端是达赖喇嘛从事宗教活动和安置历代达赖喇嘛灵塔的红宫。
23日中午,我们走进布达拉宫的时候,正赶上吃饭时间,找不到导游服务。幸好陪同的人中有多次来过布达拉宫的,可以带路,加上行进中有其他团队的导游在讲解,我们也能断断续续地听一些介绍。当然,主要还是靠布达拉宫管理处编印的一本小册子《布达拉宫游览指南》,盲人摸象般地“按图索骥”,走了一圈。
参观布达拉宫,不得不让人由衷地赞叹:在这迷宫一样的建筑里,几乎集中了全西藏所有的宝藏,尤以达赖喇嘛灵塔为甚。
位于红宫西大殿西侧的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建于公元1690至1693年间,外观四层通体一堂,为布达拉宫最著名的殿堂之一。殿内供奉五世、十世、十二世达赖喇嘛金质灵塔及8座银质善逝佛塔。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曾进京觐见清顺治帝,并被正式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喇恒喇达赖喇嘛”,赐给金印、金册。他在明末清初为确立西藏地方和清朝中央的关系,保持西藏数十年的安定,促进西藏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西藏僧俗民众尊他为“阿巴钦波”即“伟大的五世”。其灵塔名为“藏林坚吉——南赡部洲唯一庄严五世达赖喇嘛金质灵塔”,高12.60米,塔基宽7.65米,耗黄金3721公斤,塔面镶嵌吠琉璃、红宝石、蓝宝石、珍珠等各种珍宝18000余颗,最为珍贵的是镶嵌在塔门下第四层塔阶中央的那颗明珠,为大象脑髓中生成,弥足珍贵。
不过,建造于1934年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金质灵塔,体积和高度均为布达拉宫内8座达赖喇嘛灵塔之最,塔面镶嵌金刚钻、红蓝宝石、祖母绿、勒子(天珠)、猫眼石、玛瑙、翡翠、珍珠、珊瑚、琥珀、右旋海螺、云母石、鹏骨结石、帝释青等各种世间珍奇异宝约10万颗,珍宝为其他7座灵塔的总合,为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中最豪华、最精美的一座。
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以红白二色象征宗教与世俗在西藏的密不可分。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其悦目的色彩,宏伟的气势,以及无尽的宝藏,无不令人称绝,叹为观止!
回望西藏这一路,随处可见的寺庙佛堂与经幡,似乎时刻在提醒人们:在这雪域高原上,宗教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路走来,天出奇的蓝,离天又出奇的近,人心却也出奇的虔诚和纯净。
这似乎有些意外,却分明又在意料之中。
(全文完)
《时代潮》 (2006年 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