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佳节临近,年味渐浓。国人心目中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又快到了。春节年年过,今年大家有什么新过法?有什么开心事?那些不能回家过年的人,有什么心里话想说?那些在春节期间还要坚守岗位的人,心里的感受如何?在蛇年春节到来前夕,本报推出春节特别报道。倾听不同人群的过年打算和过年故事,祝愿大家都能过一个美好的春节。
“80后”新爸爸:过个四世同堂的幸福年
本报记者 张苑
2月1日下午6点多,28岁的张炜一下班就匆匆往家赶。刚踏进家门,就听到5个月大宝宝哇哇的哭声,宝宝的爷爷正抱着宝宝哄个不停,张炜丢下包熟练地为孩子冲奶粉,小家伙吃饱喝足才安静下来。“当爹的人了不一样了,现在每天下班后就想快点回家。”张炜笑着说,冲奶粉我是第一,人家都说我是“超级奶爸”。
距离春节还有几天时间,当记者问及这个春节打算怎么过时,张炜豪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在家陪宝宝。”
张炜的女儿去年8月出生。初为人父,让他异常激动。“感觉责任一下子大了许多。”他笑言,刚开始的时候心理上还不太适应角色的转换,现在慢慢接受了。
这个春节是新爸爸张炜和宝宝过的第一个年。他早早就想好了过年计划:“一家老小吃顿团圆饭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天气好就带宝宝出去走走亲戚,其余的时间呆在家里陪孩子玩,学习育儿知识。”对他来说,这个传统春节的意义非同寻常:“家里多了一代,现在四世同堂,老人们一定很高兴。”
自从宝宝出生后,张炜夫妇就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几个大人轮流照顾孩子。全家人的关注都集中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现在家里我女儿最大!”说着他自豪地向记者晒出宝贝女儿的照片,脸上满是幸福。张炜说,今年过年,全家人都为孩子准备了新年礼物,有衣服、玩具,还有银锁,等等。孩子的爷爷还给宝宝准备了一个可爱的储蓄罐。“一方面,他爷爷希望从第一年起就把孩子得到的压岁钱存起来,将来大了也让她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像储蓄罐一样幸福满满。”张炜说。
“过年难得放个长假,我要多看点育儿知识。”在张炜的计划中,专门把学习育儿知识列了进去。自从孩子出生后,他就从书店和网上找了一大堆的“育儿经”,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学习。“现在孩子难带,什么都要讲究科学。”
在张炜的记忆里,儿时的春节充满了快乐: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和父母回老家可以领很多压岁钱,而且过年的时候无论怎么调皮,一般也不会挨大人批评。“童年的事还没忘掉,一转眼我就当爹了,好快!”他说,现在自己有了宝宝才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他只希望女儿能健康快乐成长,他也期待着新的一年,能快点听到女儿开口叫“爸爸”。
“快乐老人”罗奶奶:过个节俭团圆年
□本报记者 秦紫霞
“往年过节,我们都是回重庆老家的。今年,我儿子女儿都回来和我们一起在桂林过。虽然忙点,但我乐意。”毛塘社区65岁的罗淑碧老人笑呵呵地说。2月2日,记者走进她家时,她正忙着炸酥肉,她说这是家里的过年传统菜,将猪肉沾上淀粉,放入锅中炸成金黄色,味道酥酥脆脆。
罗奶奶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做生意,女儿在南宁工作,以往过年儿子都因为生意不能回家,只有女儿陪着。“我们老一辈的人,过年讲究的就是团圆,既然儿子回不来,我每年就都带着女儿和外孙到老家去,和亲戚们一起热闹些。”去年,儿子给她生了个孙子,今年携家带口回家过年,这可乐坏了罗奶奶。她从1月25日就开始忙碌了。做年糕、酿圆子、蒸扣肉、买年货……所有的大事小事,她都一手张罗。
罗奶奶告诉记者,现在过年的味道,一年比一年淡了。“我们那时候,过年都有讲究的,从祭灶台开始,每天都有事情忙,想吃年糕必须自己打自己蒸。”现在,生活好了,超市里什么都有卖的,也不用自己磨粉了,口味形状随便挑,随时买得到。像她这样坚持自己做的,已经很少了。
“现在提倡勤俭节约,我自己做的这些年菜既干净卫生味道也不差,最关键的是做多少吃多少,不会浪费。虽然辛苦些,但值得。”罗奶奶说,女儿怕她辛苦,原打算在饭店定一桌年夜饭的,被她断然拒绝。罗奶奶一直强调,自己节约了一辈子,要把这个传统美德传下去,更重要的是,要让孙子、外孙感受到家里过年的氛围。
“在我小的时候,生活条件没有现在好。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才可以和和美美地吃上一顿丰盛的大餐。所以那时候,我最高兴的就是过年了。”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感觉,罗奶奶还记忆犹新。“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尽力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一家子聚在一起,年夜饭一吃就要吃到天黑。除了年夜饭,还要守岁到凌晨……”
今年,罗奶奶的年夜饭也有自己的创意:过年里大鱼大肉孩子们都不大爱吃,她特意将圆子的花样增加了不少:除了传统的豆腐圆子里酿的是马蹄和一点点肉丝外,还准备了鱼肉圆子、藕圆子和红萝卜圆子,里面再加点牛肉或猪肉。“颜色好看,味道也不错,孩子们应该会喜欢。”罗奶奶很自信地说。
罗奶奶说,最近都提倡过个节俭年,儿子女儿都很赞同,他们已经商量好了,今年过年不上馆子。初一全家包饺子,初二吃年糕、炒粉利,初三举家去公园走走,既简单又有年味。“我们不图有多少的山珍海味,我们求的就是团圆和热闹。只要一家人齐齐整整的,我就高兴了。”
“留守”大学生:在学校过个充实新年
□本报记者 景碧锋
2月2日一大早,送完宿舍里最后一个同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张敏一算,和他一样留校的研究生只有11个了。“过年不回家,留在学校也挺充实的!”张敏这样说。